习近平主席在阐述中国梦的时候,强调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根据我的理解,这里所说的“中国精神”,既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也包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既包括绵延几千年的古老中华优秀传统,也包括超过一个半世纪的现代中国先进文化。要弘扬这种意义上的中国精神,我们不仅要对中国精神作认真提炼,而且要对中国精神作不断提升。简言之,我们要从中国发展的时代高度出发,来理解和诠释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要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发扬和提升中国精神。
中国发展的精神资源
一方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另一方面,“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习近平总书记用朴素语言表达的,是深谙中国智慧的治国理念。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把中国梦的提出和倡导,看作中国人面向世界、善于学习的一个重要证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在这些成就背后,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传统和精神品质发挥了重要作用。用哲学的术语来说,这些传统和品质有的主要涉及行动的主体,有的主要涉及主体的行动,有的既显示了行动主体的特点,也显示了主体行动的特点。
从行动的主体来看,中国有一个“尚贤的民本主义”传统,也有一个“重情的团体主义”传统。前者涉及人与人之间的纵向关系,后者涉及人与人之间的横向关系,两者都对中国发展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中华民族有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古训,也有尊师重道、尊贤使能的美德,为我们今天把人民利益当作处理人民与其领袖、政府之间关系的依据,提供了重要启发。
目前,全党正在进行加强群众路线的教育实践活动。其实,正如 “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这些说法所提示的那样,“群众观念”的另一面恰恰是“先锋意识”。这种“先锋意识”要求党员和干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恰恰是要求党员和干部继先锋之传统、履先锋之使命、增先锋之荣誉。
中华民族也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观念。它以家庭亲情为起点,展开出一种以人伦真情为本的共同体意识,而不是把团体的巩固建立在宗教信仰或者法律条文的基础上。这种传统为我们在今天形成一种既克服传统信仰冲突、又避免现代社会异化的人际关系,提供了宝贵资源。一方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另一方面,“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习近平总书记用朴素语言表达的,是深谙中国智慧的治国理念。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哲学网:哲学学术门户网站,Philosophy,哲学家,哲学名言大全
文章的脚注信息由WordPress的wp-posturl插件自动生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