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蒋锡昌:《老子校诂》,第108页。
(61)蒋锡昌:《老子校诂》,第385页。
(62)蒋锡昌:《老子校诂》,第464页。
(63)参见王邦雄:《老子的哲学》,第156-157页;王中江:《道与事物的自然:老子“道法自然”实义考论》,《哲学研究》2010年第8期。
(64)杜正胜:《古代社会与国家》,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第457页。
(65)从“小邦寡民”到“广土众民”似乎是“朴散则为器”的事实依据之一,而“朴散则为器”则是对“小邦寡民”状态消失的“形而上”的表达。普通民众从“小邦寡民”状态下的作为村社共同体中未分化前的更加“本真”的“人”,转化成以“户籍制”等来加以分化的“富国强兵”的“工具”(参见杜正胜:《编户齐民》,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第24、34、50页;[日]西嶋定生:《中国古代帝国的形成与结构——二十等爵制研究》,武尚清译,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34-35页;张金光:《关于中国古代(周至清)社会形态问题的新思维》,《文史哲》2010年第5期),似乎也是“朴散则为器”的具体体现。老子思想中的不少内容,应该就是对古史有相当了解的老子(参见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第154页;杜正胜编:《中国上古史论文选集》,“导论”第77页)对春秋战国之际空前剧变的哲理性回应。
(66)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第352页。
(67)刘笑敢:《老子古今:五种对勘与析评引论》上卷,第385页。
(68)徐复观认为“镇”的实施者是“统治者”,刘笑敢认为是“守无为之道的侯王”(见注(66)(67)),王淮认为是“圣人”(王淮:《老子探义》,第146页)。笔者认为将“镇”的主角确定为“圣人”——即“精英”可能最为恰当。本章的原文是“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其中的“若”字强调的是一种“理想”的状况,“若能守之”的“侯王”实际上已经非常接近“精英”而非一般意义上的“侯王”了。
(69)王邦雄:《老子的哲学》,第151页。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哲学网:哲学学术门户网站,Philosophy,哲学家,哲学名言大全
本文链接地址: 论老子的“精英意识”
文章的脚注信息由WordPress的wp-posturl插件自动生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