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致良知是王阳明哲学思想的圣传之秘。致良知的提出标明阳明心学已完全成熟,臻于化境。本文主要从王阳明对良知的有关界定入手来探讨其致良知学说的理论基础和实现途径,并就致良知当代价值发表自己的看法。
【关 键 词】王阳明; 致良知; 途径; 价值
【作者简介】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博士生。
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心即理”的哲学见解,否认心外有理。万事万物的理存在于个体心中,心外无理,不能离开内心而求外物的理,以科学的方法去穷研万事万物,只会显得支离破碎,唯有只指本心,简易明道,从心内求理,才能求得本然之良知,才是可行之法。据《阳明年谱》记载,正德十六年(1521年) ,王阳明在江西“始揭致良知之教” [1]。王阳明晚年提出的“致良知”思想,是王阳明哲学的核心思想,也是阳明心学的学术宗旨,阳明自认良知学说出自百死千难,是学问头脑,故而对此极为珍视。阳明先生晚年在起征思田的军事旅程中,总结自己一生的学术思想时也说道: “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 [1]。此外,阳明先生还 在诗中感慨道,“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为?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1]。从中可见良知学说在阳明哲学思想的核心地位。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更是说道: “子王子提出致良知为唯一之头脑,是千古学脉,超凡入圣不二法门” [2]。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哲学网:哲学学术门户网站,Philosophy,哲学家,哲学名言大全
本文链接地址: 致良知:王阳明哲学思想的正法眼藏
文章的脚注信息由WordPress的wp-posturl插件自动生成

版权声明:版权归
哲学网:哲学学术门户网站,Philosophy,哲学家,哲学名言大全 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