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张瑞涛,男,1977年生,山东肥城人,哲学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讲师、当代中国哲学名家研究中心主任。青岛266555
【内容提要】 宋明儒家多重“心性义理”之学、轻“经世致用”之学,于先儒“体用文”圆融通贯之学有所偏颇。刘宗周出入宋明理学诸家,在探讨严密的“心性义理”之学的同时,不废事功,实现“学术”与“经济”、“经学”与“理学”、“经学”与“史学”的和合通贯,彰显了宋明理学“知识论”演进的新向度。
【关 键 词】刘宗周/宋明理学/知识论
一
在宋明理学发展史上,“理学”至少在北宋时代尚非儒家主流,讲求心性的“理学”要到南宋以后始占据重要学术地位。北宋时,儒学宏阔,周、张、二程的义理尚不过是儒学的一支而已。刘彝在答复宋神宗询问胡瑗和王安石孰优时,曾对儒学有如下的界说:“臣闻圣人之道,有体、有用、有文。君臣父子、仁义礼乐,历世不可变者,其体也;《诗》、《书》、史、传、子、集,垂法后世者,其文也;举而措之天下,能润泽斯民,归于皇极者,其用也。”①按照余英时先生的解释,任何宗教传统或道德传统或文化传统,一定有它一套基本文献,文献怎么处理,如何解释,这是一个大问题。所以至少在北宋时,除了少数人讲心性以外,还有更多的儒家学者讲其他的问题,如经世问题、政治改革问题等等。下逮南宋,儒学始偏重于体的方面,而且是偏于体的哲学方面,或者说要建立道德的形而上学的基础。体是永久性的、绝对的,不是暂时的、相对的。要确定这种永久性、绝对性,便不得不从形而上方面着眼。总而言之,南宋以后,儒家注重体甚于注重用②。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哲学网:哲学学术门户网站,Philosophy,哲学家,哲学名言大全
本文链接地址: 刘宗周与宋明理学“知识论”走向
文章的脚注信息由WordPress的wp-posturl插件自动生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