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或者说是中国基督教的传统,已有两个世纪的历史。西方人的敬虔主义(pietism)与奋兴形式(revivalism),基本保留在中国教会,它们已经在一定程度之上适合了中国人的信仰方式。中国人往往是以宗教与道德的系统,来强调宗教层面的敬虔主义,“容神益人”的思想比较厚重。所以,基督教福音虽然来自西方,无疑也能在中国社会本土能够扎根,成为中国信仰的一个重要构成。
在此两百多年以来,就基督教教会及其教派、宗派组织而言,中国基督教基本是进入了一个“后宗派”时期,并且基本上获得了中国发展的社会文化特征,比如,基督教的崇拜仪式、圣歌、教会里面使用的春联、地方语言祷告,教徒们婚丧嫁娶的中国风习,《圣经》的翻译与印刷,似已说明基督教已经成为中国地方社会文化的一个不可忽略的构成部分,基督教在中国社会已经基本扎根。纵使具有某些外在的因素或压力,它依然会继续存在和发展。但是,如何能够使基督教在中国社会中所扎下的根,扎得更深更牢,能够吸收到中国社会更多的水分和营养,则是一个亟需面对并且值得讨论的问题。
特别是在当前的中国社会,如何面对基督教在中国的快速发展,这是中国知识界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就宗教社会学的理论取向来说,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则可以被理解为基督教及其信仰模式,如何在中国实现本土化的发展形式、如何成为中国社会、文化一个重要构成部分的基本问题。
一.落后.侵略.渗透
本文在此所说的“宗教社会化”概念,主要是强调中国宗教如何能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如何能够自立、发展于国家公共权力领域以及经济市场之外的社会子系统,它们能够具有独立的自变量,进而独立建构与其他领域的各项交往关系。[1]从此概念出发,本文拟讨论,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信徒或教堂的数量增减的问题,而是基督教如何能够发展成为中国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过程,并且以此来讨论中国知识界对于此类问题的主要观点,进而再分析基督教在中国如何能够真正实现“社会化”问题。本文认为基督教在中国如果能够真正地完成其社会化的过程,同时也就解决了基督教在中国社会真正扎根的问题。
关于基督教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知识界大致有如下三种最具代表性的观点:
1.宗教势力渗透说;
2.宗教生态失衡说;
3.政教关系张力说。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我的哲学网:Philosophy,哲学家,哲学名言大全
文章的脚注信息由WordPress的wp-posturl插件自动生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