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应邀来写这篇个人学术工作的回顾,一个原因是觉得自己有时停下来往后看看,总结一下过去再往前走也许不无好处,另一个原因是想这可能对别人也会有些益处,因为我自己确实从类似的文字中受益非浅。我想把回忆的范围基本上限制在八十年代以来,这不仅是由于这也许能顺便反映这一过渡年代的学术风格的演变,而且因为我此前虽然也爱读书,但很难说已经走上了学术之路。
写这篇回顾的另一个更一般的考虑是:我怀疑现在中国的学术已经是一种确立定型了的学术,而更相信它迄今还是处在一个过渡期,我们只要稍稍将现在中国的学术著作,尤其是社会科学领域里的学术著作,拿来与居于现在国际学术主流的同类著作比较一下,就会发现其间的差别从总体上说仍然很大。中国的学术也远未形成一个独立自主、互相引证、分工合作、层次积累推进的体系(虽然这种体系也容易产生正如我们在今天西方学界也常看到的自我循环和复制的弊病),而基本上还是自说自话、各说各话(不仅在明显不同思想色彩的圈子之间,甚至也在一个圈子的内部)。但它也再不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学术。它实际上两头都没有着落,而还是在中间漂移。我这里的意思并不是说现在中国的学术要向西方靠拢或者复古,而是说它总归要依据自己的传统而又正视西方思想学术客观上形成的挑战,面对自己的问题,从而走出一条自己的比较合理定型、同时也富有生气和创造性的道路来。而我们现在也确实开始看到了这样的希望,如果说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新思想的引入和新材料的发现,以及一些大师们的努力,中国学术有过一个短暂的灿烂时期,那么,在经历了长久的动荡之后,我们现在也许终于可以说,在八、九十年代,在临近一个新世纪的门槛时,我们也临近了一种新的类型的学术。当然,结果究竟如何,还得靠我们的艰苦努力和互助互励,而适时的总结和交流也是不可少的,所以,我想在此说出我的一些学术的经验和体会、其中也包括教训和困惑。
一个学术的回顾
引言
1、我是从什么样的基础开始
2、学外语的经历
3、对存在主义的研究
4、翻译的工作
5、西学的训练
6、一个基本的工作框图
7、追思古代
8、写作《良心论》
9、转向社会史
10、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
11、在思想与实证之间
12、认识自己才能的性质与限度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哲学网:哲学学术门户网站,Philosophy,哲学家,哲学名言大全
本文链接地址: 一个北大哲学教师的学术回顾
文章的脚注信息由WordPress的wp-posturl插件自动生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