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是人生的智慧,是生活的智慧,济群法师的这一理念渊源于太虚、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希望籍此摆脱人们对佛法的误解,使佛法真正走入生活。自《心经的人生智慧》、《学佛者的信念》及《幸福人生的原理》第一辑“人生佛教系列丛书”出版后,在社会各界引起极大反响。去年以来,法师又在教学演讲之余潜心写作,在新的“人生佛教小丛书”即将推出之际,本刊记者就广大读者关心的问题走访了戒幢佛学研究所所长济群法师。
本刊记者:近年来,法师时常在国内外举办佛学讲座,并陆续出版了一系列相关著作,同时还利用网络开展弘法活动,虽然采取的方式不同,但都是围绕着人生佛教的主题,那么,您觉得目前民众接受佛教存在的最大障碍是什么?您弘法的出发点又是什么?
济群法师:社会大众接受佛教的最大障碍是对佛教的无知和误解,这一方面和大家长期以来所受的教育有关,但同时也反映了佛教弘扬力度的不足。
虽然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多年,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佛教的弘扬始终被排斥在现行教育体制之外,民众在接受教育期间,无法从教科书上对佛教获得正面的了解,仅有的一点介绍,也是从唯物论角度出发所得出的结论,使得他们对佛教的了解,大多停留在片面的错误认识上。看到有人来寺院烧香拜佛,就以为佛教只是用来保佑平安的途径;看到信徒中老年人居多,又以为佛教只是闲来无事后的精神寄托;看到个别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又以为学佛是走投无路后的无奈选择;而近年来的部分影视作品,更使很多人以为出家人都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豪侠之士。凡此种种,都严重阻碍了人们对佛教的正确认识,需要我们通过正面的宣传去改变。而在当今教界,能够走向社会弘法的法师还是太少,尤其是面对十几亿的人口,这一比例实在是过于悬殊,因而,我们需要通过多种渠道的弘法方式,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正信的佛教。
本刊记者:从社会来说,对佛教的确缺乏正面的了解,但从教界自身来说,除了宣传的力度不足以外,是否还存在另外的一些问题?您在《如何正确认识佛法》的讲座中,曾就佛教发展中出现的一些误区现象提出了批评,能否请您再概括地谈一谈?
济群法师:当前佛教存在的误区现象比较突出的有四点:即鬼神化,来世化,哲理化和学术化。经忏佛事的盛行,使很多人将佛教当作是为鬼神服务的手段,从而背离了佛教的人本精神;净土法门的特别弘扬,又使很多人觉得学佛只为求得来世,是老之将至时才需关注的问题;而哲理化的佛教,只适合具有相当文化层次的僧侣来学习研究,普通民众没有时间也没能力深入;至于学术化的佛教,也只是部分学者的专业,他们将佛教当作文化现象去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很少和自己的现实人生发生关系,也很少考虑自己的安身立命,所以,这些学术成果从文化的传承来说固然有一定意义,但却无益于我们现实人生,更无法引发他人的信仰。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我所说的来世化并不是想要否定佛法对来世的关心,而是反对那种无视现实人生,仅仅以求得来世快乐作为学佛的目标;我也不想否定临终关怀及超度鬼神的作用,而是反对将鬼神的超度作为佛教服务的首要宗旨,甚至以经忏佛事为获取经济利益的手段;我也不否定学术研究的价值,而是反对学佛者以学术研究作为学佛的唯一目的;我也不否定对佛教哲理的探讨,而是反对那种把学习佛法当作哲学研究的本末倒置的做法。人生佛教的理念,正是针对这几种流弊而提出的,使佛法回归其原有的人本精神,为社会大众提供健康的人生观及生活方式。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哲学网:哲学学术门户网站,Philosophy,哲学家,哲学名言大全
本文链接地址: 人生佛教在当代的弘扬
文章的脚注信息由WordPress的wp-posturl插件自动生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