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尊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后,住世说法时,建立了几处供平时说法与僧伽修行和“雨安居”的根据地。有建在城市中的,如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就是最早的寺院;有建在山上的,如王舍城东北的灵鹫山说法台与石室,就是最早的石窟寺。释尊说法不立文字,全凭口传,又禁止为自己造像,所以,这些精舍与石窟,很像是讲演厅加集体宿舍,其中既无经卷,又无佛像。
释尊涅槃火化,火化后的遗骨称为生身舍利(舍利是sarira的音译,本意为尸体或身骨,特指高僧火化后余骨。法身舍利则指经卷),分成八份,由与释尊因缘深的八个国家各取一份。另有迟到的两国代表,一个拣拾碎骨小块,一个扫骨灰。共合十份,各起一塔供养,总计十塔。塔是St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我的哲学网:Philosophy,哲学家,哲学名言大全
本文链接地址: 白化文:漫谈佛教建筑:寺院及塔的风格流变
文章的脚注信息由WordPress的wp-posturl插件自动生成

版权声明:版权归
我的哲学网:Philosophy,哲学家,哲学名言大全 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