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张秀华,1963年生,哲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提要】 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立足历史视域与时间视野,都试图终结西方传统形而上学,虽然二者最终的哲学旨趣殊异,但对“人”和“人的世界”以及人“去存在”的实践活动等问题的关注,特别是在哲学的解释原则上,实现了视界的融合,并突出地指向:其一,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颠覆;其二,对生存论解释原则的彰显;其三,对人之存在的生存活动的关照;其四,对世界之存在意义的解读。因此,我们说作为后学的海德格尔不仅回应了马克思,而且昭示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蕴。
【关 键 词】马克思/海德格尔/历史视域/时间视域/生存论
现当代哲学的一个总体趋势就是拒斥传统形而上学,马克思和海德格尔也不例外。问题是他们怎样开启、又怎样实现对传统形而上学变革的?海德格尔作为马克思的后学是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回应马克思终结哲学的努力的?这涉及哲学的视野与道路选择。对该问题的回答不能停留于主观判断,而只能回到他们的文本中。如果说,在唯物史观诞生地《德意志意识形态》那里,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那些没有历史意识的德国批判者的同时确立起历史的视域;海德格尔则在《存在与时间》中,在对存在意义的追问课题下首先选择了时间视野,并坚信任何一种存在之理解都必须以时间为其视野。由于时间性和历史性问题都是属人的,都与人之生存关联着,就使得海氏沿着生存分析的思路,在许多方面再次印证了马克思的哲学观,这不仅表现为对传统形而上学的颠覆、对现代实践哲学的重建,而且展现了生存论解释原则,突显对人之存在的生存活动的关照,以及对世界之存在意义的新解读。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哲学网:哲学学术门户网站,Philosophy,哲学家,哲学名言大全
本文链接地址: 时间视域与历史视域的融合——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哲学的回应
文章的脚注信息由WordPress的wp-posturl插件自动生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