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刘召峰,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100732
【内容提要】 马克思著作中拜物教概念的内涵有过重要变迁:在早年著作中,马克思曾在崇拜物、对物顶礼膜拜的意义上使用它;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拜物教则与崇拜含义无关,它一方面指的是一种理论上的“错认”,即把物所获得的社会关系规定性看作物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指的是一种社会存在,即商品、货币、资本作为人们自己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关系的虚幻形式,因而具有“拜物教性质”。辨析拜物教与马克思的异化、物化和剥削等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可以使我们对作为“社会存在”的拜物教有更加清晰、准确的理解。
【关 键 词】拜物教/异化/物化/剥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走上了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道路。在此背景下,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理论受到了我国学者的关注。但是,马克思著作中的拜物教概念究竟有何具体所指?它是指称一种“社会意识”还是一种“社会存在”,抑或是二者兼而有之?对此我国学界存在重大分歧。鉴于此,本文对马克思著作中的拜物教概念进行考辨,以就教于学界。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哲学网:哲学学术门户网站,Philosophy,哲学家,哲学名言大全
本文链接地址: 马克思的拜物教概念考辨
文章的脚注信息由WordPress的wp-posturl插件自动生成

版权声明:版权归
哲学网:哲学学术门户网站,Philosophy,哲学家,哲学名言大全 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