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韩立新(1966-),男,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人,社会学博士,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态社会主义和环境伦理学研究,北京100084
【内容提要】 在早期马克思研究史上,人们对《巴黎手稿》异化劳动理论评价很低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它存在着无法解决的“aporia”,甚至可看作是循环论证。其实,在《第一手稿》“异化劳动和私人所有”这一节的最后,马克思提出的应该是这样一个关于资本出生的历史理论:人的“对象化活动”(“异化劳动Ⅰ”)带来了“基于自我劳动基础上的私人所有”(“私人所有Ⅰ”),这种私人所有又带来了“属于他人的异化劳动”(“异化劳动Ⅱ”),而这种异化劳动最终生产出了“资本主义的私人所有”(“私人所有Ⅱ”)。因此,从形式上看,这根本就不是循环论证;从内容上看,这相当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的“资本的原始积累”理论。但是,要完成从异化劳动推出私人所有的逻辑证明,马克思还必须将解释框架从“孤立人”的主客关系转变到社会关系上来。马克思是在《第一手稿》的最后才意识到了这一转变的必要性,并在《穆勒评注》中通过对“交往异化”的研究成功地完成了这一转变,从而最终解决了异化劳动理论的“aporia”问题。
【关 键 词】循环论证/异化劳动/私人所有/资本的原始积累/
“aporia”是希腊语,意为在推论中总会遇到无法解决的逻辑困境,最后整个推论以失败告终。在早期马克思研究史上,人们对《巴黎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评价很低,一个重要理由是它存在着这样的“aporia”,甚至可看作是一种低级的循环论证。那么,这一判断是否公允?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究竟遇到了什么样的“aporia”?我们能否找到解决这一“aporia”的出路?本文将主要通过对《第一手稿》中的“异化劳动和私人所有”这一节的重新解读,尝试着对这些问题作出回答。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哲学网:哲学学术门户网站,Philosophy,哲学家,哲学名言大全
本文链接地址: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究竟是不是循环论证
文章的脚注信息由WordPress的wp-posturl插件自动生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