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迁,既表现出暖湿联姻、干冷相配的特色,同时也表现出暖湿与干冷交替出现的波动式变化过程。这种自然生态环境,对不同时期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天时地利、冷暖干湿的自然气候因素,已经限定了人类本能和自我创造的先决条件。人类在创造文明, 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必须正确而充分地认识自己和自然的关系,以便更好地完成 “自己创造自己历史” 的伟大任务。
关键词:气候变迁;中华文明;崔浩;司马光;《辽史.营卫志》
作者简介: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
据1992年1月7日的《中国减灾报》统计,在各种经济损失中,由气象引起的灾害占57%,居群灾之首。如果这一统计大致不误的话,则在中国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气候变迁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推进与消极影响之间的巨大反差,简直可以用“难以想象”来形容了。而经济是一切人类文明的基础,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气候变迁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其间的反差,也就很难想象而以道里计了。
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因素。研究表明,在中国历史上,温暖期也常常是降水较多的时期,寒冷期则降水相对较少[1],表现出暖湿联姻、干冷相配的气候特色;而近5000年来中国的历史气候变迁,则明显的表现出暖湿与干冷交替出现的波动式变化过程[2]。尽管其中的变动幅度仅在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哲学网:哲学学术门户网站,Philosophy,哲学家,哲学名言大全
本文链接地址: 气候变迁与中华文明
文章的脚注信息由WordPress的wp-posturl插件自动生成

版权声明:版权归
哲学网:哲学学术门户网站,Philosophy,哲学家,哲学名言大全 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