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当代中国美学的发展在1950年代和1980年代以来出现过主义的喧嚣。1950年代的主义之争具有政治化、低层次的特点;1980年代以来的美学上的主义之争,却是西方美学各种主义在中国舞台上独领风骚,而中国美学沦落为看客的窘境。造成这种窘境的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深入透视,在主义喧嚣的背后,却是中国美学的主义的缺位。主义之于美学思想和美学流派的建立至关重要,也与文化强国的战略密不可分。
【关 键 词】中国美学/主义的喧嚣/主义的缺场/主义的建构
1904年王国维发表了《〈红楼梦〉评论》,研究“《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视《红楼梦》为“悲剧中的悲剧”,从此拉开了中国现代美学的大幕:以往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审美思想都被系统地整合到了“美学”的名下,中国美学由此诞生。于今走过100多年的中国美学,经历了产生、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期间有许多的历史脉络,而其中的“主义”的变化则是最为引人注目的脉络之一。
主义的喧嚣
中国现代美学从上世纪初产生后,由于其创始人王国维、蔡元培、鲁迅坚持了美学的“无用之用”的超功利原则,因而直到1930年代,并未形成美学上的意识形态之争。1930年代以后出现了文艺有无阶级性、是否超政治的论争。1940年代蔡仪《新美学》的出版,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正式登场。有关文艺是否有阶级性,有关美学是功利的还是超功利的论争,一直延续到了1950年代。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哲学网:哲学学术门户网站,Philosophy,哲学家,哲学名言大全
本文链接地址: 中国美学:主义的喧嚣与缺位——百年中国美学批判
文章的脚注信息由WordPress的wp-posturl插件自动生成

版权声明:版权归
哲学网:哲学学术门户网站,Philosophy,哲学家,哲学名言大全 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