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王晓华(1962-),男,吉林省吉林市人,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广东深圳518060)。
【内容提要】 在许多学者眼中,中世纪美学是轻视身体和感性生活的典型。然而,这种立场可能折射出根深蒂固的误解。事实上,中世纪基督教美学并非简单地否定身体,而是以一种背反的方式肯定了身体的地位和价值。从奥古斯丁到托马斯.阿奎那,身体都不仅被认作反映上帝荣耀的受造物,而且被视为可以获救的希望之舟。如果说获救之前的身体是血气之身,那么,获救之后的身体则为轻盈、纯洁、不朽的属灵之体。通过重构这两个系列的身体意象,会发现中世纪身体美学的矛盾品格:在对身体的肯定中蕴涵着对身体的否定,反之亦然。正因如此,中世纪身体美学才蕴涵着多个维度的可能性。
【关 键 词】中世纪/身体/美学/意象/悖论
自19世纪末期起,西方美学出现了延续至今的“身体转向”。在尼采、胡塞尔、梅洛-庞蒂、舒斯特曼等思想家的先后推动下,一种重视身体—主体(body-subject)的研究范式逐渐成形。受此范式影响,不少学者开始重新审视和估价美学史。由于重视彼岸和灵魂,中世纪美学受到他们的批评,被认为是轻视身体和感性生活的典型。然而,针对这些观点,德国思想家莫尔特曼指出,基督教中存在着同时重视身心的传统,中世纪神学美学也不例外[1](P348)。从笔者所掌握的美学资料来看,莫斯特曼的说法可能更符合事实——中世纪美学并非简单地否定身体,而是以一种背反的方式肯定了身体的地位和价值。为了敞开其中的具体线索,本文将力图重构中世纪美学的身体观和身体意象,并展示其内在张力。
一、从奥古斯丁到托马斯.阿奎那:基督教美学家建构身体观的逻辑线索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哲学网:哲学学术门户网站,Philosophy,哲学家,哲学名言大全
本文链接地址: 中世纪基督教美学的身体观与身体意象探析
文章的脚注信息由WordPress的wp-posturl插件自动生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