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陈晓明(1959-),男,福建光泽人,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当代先锋派文学和后现代文化理论等的研究(北京100871)。
【内容提要】 1956年的“百花”时期展开的美学讨论,也是中国当代理论批评和美学思想的一次具有学理内涵的建构。这项建构依托一个具有政治倾向的批判性的语境,由此展开批判话语的对抗。在这样的语境中也产生出特殊的学理逻辑,例如美是主观的,或是客观的,或具有客观社会属性。这些美学观点并非只是外在的政治给予的概念,更主要的是在批判性的语境中相互依托形成的学理逻辑。其政治性不言自明,但其学理性也另有意味。
【关 键 词】美学论争/主观/客观/实践美学
1956年的“百花齐放”推进了美学讨论,这或许是一次意外的收获,原本是进行资产阶级美学思想的清理,却可以说促成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理论批评最具有学理内涵的一次碰撞。虽然关于“唯心”和“唯物”的分歧严重阻碍了学术问题的深入,但也可以显示出中国的理论家们在这两道栅栏之间的艰难行走。
这一场美学大讨论几乎是中国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文艺理论与美学最为活跃的一次学术运动,学术以运动的方式展开并且获得学术的成果,这也是政治决定一切的年代所具有的特殊现象。去审视那种带有政治态度和政治目的的学术争论,去看待那种学理是如何在政治边界展开特殊的逻辑,这是认识和理解中国当代理论批评和美学历史的一个必要的视角。本文并非清理美学讨论的各种观点的内在逻辑,而是看争论所给予的——从而也是创造出来的学术逻辑,并且与政治纠结在一起的学术逻辑又是如何获得权威性和真理性的。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哲学网:哲学学术门户网站,Philosophy,哲学家,哲学名言大全
本文链接地址: 历史语境的意义——关于20世纪50年代美学讨论的再思考
文章的脚注信息由WordPress的wp-posturl插件自动生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