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王德胜,文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美学和审美文化、现代中国美学史研究。电子邮箱:wangdesheng@solcnu.net;李雷,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杂志社编辑,主要从事文艺美学研究。电子邮箱:jiexilien-310@163.com
【内容提要】 “日常生活审美化”不是西方理论话语的简单移植,它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现实以及审美泛化境况内在契合,构成当代美学研究的整体现实语境。其论争焦点,主要集中在对“日常生活”、“感性”的差异性理解之上。同时,“日常生活审美化”讨论与“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具有理论上的内在延续性,它们使“日常生活美学”作为一种新的现实的美学话语成为可能。
【关 键 词】日常生活审美化/审美文化研究/感性/日常生活美学
“日常生活审美化”(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命题引介到中国,①至今已历十载。尽管围绕“日常生活审美化”而发生的各种争论此起彼伏,一些问题则迄无定论或不置可否,但当代中国社会日益明显的消费主义文化表征和审美泛化的事实,却也使得“日常生活审美化”在现实层面上日趋澄明。相应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在当代中国的理论合法性与现实阐释力同样与日俱增,并被视为一种新的理论范式而具体介入当代中国文化艺术现实的解读与批判。可以说,“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具体现实以及“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争论,构成了某种相互印证、彼此推进的“互文性”,并且双方共同导向这样一个事实,即:“日常生活审美化”并非中国学者赶时髦式地随意译介西方当代学术话语,而是在感同身受中国审美文化具体现实的基础上,积极寻求美学话语转型的一种选择。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哲学网:哲学学术门户网站,Philosophy,哲学家,哲学名言大全
本文链接地址: “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
文章的脚注信息由WordPress的wp-posturl插件自动生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