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和应用的普及,大数据的研究与应用已引起业界乃至多国政府高度重视。作为承担大量科研工作的高等院校,在大数据科学与工程研发方面应发挥怎样的作用?高校又该如何借助大数据的发展进行自我提升?这些成为高校管理者和科研工作者们思考的问题。
今年,华东师范大学大数据研究院的成立,成为高校大数据研究中的重要尝试。近日,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朱自强教授,就大数据与高校发展的相关问题接受了光明网记者的采访。
光明网:您认为对与高等院校而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什么?
朱自强:“大数据”这个术语字面上虽然简单,但概念内涵丰富,外延广泛。许多原本属于不同领域的信息、技术和系统可以统一归到大数据这个概念之下。也就是说,大数据像一把大伞,它可以罩住散落在不同地方的分崩离析的信息技术范畴的各种概念,把它们放到统一的话语体系中来。
对于高校尤其是综合性大学而言,由于涉及的学科领域广泛,借大数据概念可以有效推进“学科交叉”战略的具体落实,同时,利用大数据的理论和技术成果可以在剧烈的竞争中极大提升学科发展的高度,从而实现学校的自我提升。
光明网:大数据可以说是目前信息技术领域最炙手可热的概念,作为国内在大数据研究与应用方面布局较早的高校,华东师大目前在这方面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朱自强:华东师大在大数据的研究与应用方面的确可以说是国内比较早就开始布局的。早在今年4月,我们就在国内率先创立了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中心,并联合并联合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东北大学、云南大学等8所高校以及微软、SAP、华为、上海宝信、聚胜万合、高德软件等企业组成了大数据技术和应用联盟,合作进行市场需求调研、联合项目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
为了有效推进“学科交叉”战略的具体落实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利用大数据理论和技术成果提升学科发展高度、使学科发展更好地对接国家重大需求。
我们于今年9月26日成立了国内首家以复合跨学科研究为依托的大数据院校研究机构——华东师大数据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就是一个以有效推进“学科交叉”战略的具体落实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为目的,利用大数据理论和技术成果提升学科发展高度、使学科发展更好地对接国家重大需求为使命的新型研究机构。
事实上,除了相继成立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中心和大数据研究院,华东师大还通过与上海市闵行区合作,把大数据技术切实应用到了医疗保障、流动人口服务、交通设施优化等公共服务领域。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哲学网:哲学学术门户网站,Philosophy,哲学家,哲学名言大全
本文链接地址: 朱自强:高校可借大数据自我提升
文章的脚注信息由WordPress的wp-posturl插件自动生成
